|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遇缘长六粗。这句话概括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活动的整个过程。生命和轮回由此而生。十法界亦皆从此而生。一念不觉生三细:本来只有自性,但自性遇到境,一念无明妄动,就有波动出来了,波动就产生能量。此时,心就从自性中生出来了。这就有了三细相的第一相,叫做业相。心一出来,马上就产生了一个能显相的,就像平静的海面。就像镜子的镜面。这时出现的这个能显相的就叫做能见相。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相的第二相。能见一出现,此刻当下,所缘的境界就在能见中显现出来它的影相,这个出现的影相就是所见相。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相的第三相,叫做所见相,也叫做境界相。能见相和所见相的关系就好比平静的海面能映现它周围物体的影像。就好比明亮的镜子能显现出它面前的物体的影相。能见一出来,所见相马上就生成。就像只要能见的海面和镜子出现,外境马上就能在其中现出影相。这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相。再来简要的概括一遍。自性遇境生心,业相产生。心就像是明镜台。心一出现,马上就有一个能见、能照、能显的镜面出现,即能见相出现。只要镜面一出现,镜子面前的物体马上就能在镜面中显出其镜相。镜子是能见,镜子前的万物是所见。万物的相呈现在镜面中,叫做所见相,也叫做境界相。所谓相,并非是那些有画面感的影像才叫做相。相包含一切心中所现和一切心中所想。比如冷热、痛痒、香甜等等各种感觉皆归于相。再比如这个我喜欢,这个我厌恶等等各种念头各种想法皆归于相。喜怒哀乐忧悲苦等等各种情绪皆归于相。总之一句话,色受想行识五蕴即相。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缘影即相。一念不觉生三细相这个环节,是自性自然而然的运作。是无我相无分别无执着的自然显现。所有人都是如此。这是根本无明。生命从此产生。接下来,随着每个个体的习气不同,认知不同,就有差别产生了。有一部分人,知道这些境界相都是世界在我心中呈现的影相。对它们不即不离,不去舍离它们,也不去执取它们。在用的当下随缘而用。心不妄动。这样,就没有境界遇缘长六粗的六粗出来了。因为这些人没有去攀缘这些境界相的缘故。知道这些相无所有,不可得。无所有,不需舍。它自然产生,也自然消失。心便能安住不乱。另一部分人,他们看到这些境界相以后,把这些境界相当作是真实的。便开始用第六意识对它们仔细的观察分别。这时,境界遇缘长六粗的第一粗相出现了,叫做智相。这个都不要紧。接下来,继续的观察,不停的判断,攀缘这些相,总想从中作点文章出来,此时,第二粗相出来,叫做相续相。继续观察分别,把第七意识末那识的我执加进来。以我为中心,对这些境界相作分别判断。此时,第三粗相出现,叫做执取相。从第八识中把过往的记忆和经验值拿出来作为参考和评断的依据,分别、计度、判断这些相那个是好,那个是不好。那个是我喜欢的,那个是我不喜欢的,如此等等。把这些喜欢的不喜欢的都以概念化定型,放回到第八识阿赖耶中。此时,第四粗相出现,叫做计名字相。这些放入第八识含藏识的各种相就用来作为以后遇到各种境界相的时候分别取舍的依据和参照,来评断每次遇到的境界相是好是坏、是美是丑、是爱是憎、是取是舍。遇到合我意的我就高兴,还想要更多。遇到不合我意的,我就不高兴,厌恶并舍离它们。此时,第五粗相生成,叫做业起相。以我执为出发点,对各种境界相作分别判断取舍,不断的把这些爱憎取舍的种子从第八含藏识中取出又放回,来帮助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我执来完成自己对诸种境相的爱憎取舍,进而产生喜怒哀乐忧悲苦种种境界。此时,第六粗相生成,叫做业系苦相。这就是六粗相的出现次第。六粗相是枝末无明,也叫做润生无明。轮回因此产生。当然六粗所呈现和运作的深浅程度因个体不同而各有深浅程度的差别。若沉迷于六粗相中便反复沉沦,循环往复,难以出离。若能了知一切相皆是外界在我心中所呈现的影相,如水中的月亮,如镜子中的物相。便能止于一念不觉生三细相的境界。从而心不为万境所扰,不为万境所乱,不为万境所缚。用清净圆满光明的心彻照万物,任凭万千境相来往,心无恼乱。任凭森罗万象显现,心无忧喜。回归到清净圆满光明的真心本性,无脱无缚,通达无碍,任用自如。 |
|